(学习时间:大约15分钟)
对于某些学科的学习,你可以通过阅读,写一些相关的论文和报告,听讲座,以及实验、实践,就可以取得十分令人满意的成绩,特别是对数学和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学科尤为如此。但对于艺术、社会科学等学科则不然。如果不能经常与其他人讨论一些重要的专题,你就会感到自己的学习进步不大。因此,你应该与他人讨论这些专题,听取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见解。你可以从那些时起时落的讨论和交流中焕发自己的热情,加深你对这些专题的理解。
在课堂上,你会经常有机会与你的指导教师进行有价值的讨论。指导教师很可能在下课前10多分钟进行“提问与讨论”,也可能安排出专门的时间用来讨论某一个题目。讨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从人们常说的“模拟角色”练习,到小组集体解答问题的练习。
现在让我们讨论两种最基本的讨论形式:其中一个叫做“指导讨论”(tutorial discussion),另一个叫做“专题讨论”(seminar)。如果教师安排的讨论时间不够,学生们也很容易自行讨论。
这种讨论通常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指导教师提出中心题目或课题,学生们考虑准备。题目或课题大都来自上次讲课内容或作业。讨论组的规模不能太小,应该保证能够提出足够的不同认识和见解;但也不要太大,以便能鼓励每个参加者都有机会各抒己见。一般以十几个人为宜。讨论时,气氛要融洽友好,要互相补充,但是每个参加者必须事先做好讨论的准备。参加者只有充分了解讨论的题目,才能保证讨论不至于流于形式,或是重复指导教师讲授的内容,甚至使课堂变成公共酒吧,谈论一些没有根据的偏见。
下面是几种有效利用指导讨论的方法:
事先要了解准备讨论的题目或课题,并且围绕它进行阅读准备。
确定出你希望在讨论中能够听到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以及相反的观点。
仔细听取大家发表的意见和用以论证的事实。如果记笔记能帮助你集中精力,你可偶尔记一点笔记。
把别人阐述的事实与你了解的事实比较一下,还要把别人的观点与你自己的对比一下。对一些不正确的、不合逻辑的观点要敢于针锋相对,但态度要谦虚诚恳。
如果某人提出的见解或论点你理解不了,可请他用另一种方式来说明。
准备提出问题或举出事例。
提出你自己的观点供大家讨论。如果你的观点正确,对其他人就会有帮助;如果不正确,说出来也有好处。不然它们就会在你的头脑中扎根,称为你知识系统的一部分。
如果你知道有一种见解或论点能够丰富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更有生气,而且没有提出,就应当把它提出来,即使这一见解或论点是他人的。
帮助讨论小组坚持讨论的方向,围绕既定的题目或课题展开讨论;避免离题太远,只讨论少数人感兴趣的题外内容。
每次发言时,都要切题,重点突出,而且尽量做到简练。如果你的同学要你详细说明,他们自然会请你这样做的。
对于人们思考时的沉默不要忧虑。
要鼓励那些不善于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同伴。
如果讨论小组中没人总结讨论进展情况,你应不时地帮助总结(例如可以这样说:“我们似乎对某某方面形成了一致的看法,但对另一类什么问题存在着一些分歧。有的同学这样看这个问题,其他人却那样看。这难道不可以说是一个不偏不倚的总结吗?”)这样的总结是很有价值的,它对更深入的讨论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且,由于你意识到这样总结的必要性,你的头脑会更加清醒。
记笔记会使你回忆起这次讨论的主线和讨论结束时你的见解。
在典型的专题讨论中,由一个学生宣读他准备好的论文(时间约10分钟左右),他的论文题目是大家共同感兴趣的,然后,他在与同学的讨论中为自己的论文进行辩护。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把握住讨论的方向,偶尔提出澄清认识的问题,在讨论结束时做总结,并把讨论中没能涉及的观点、资料和更加有力的证据补充进去。
很明显,专题讨论对宣读论文的学生有非常大的好处。为了卓有成效地完成任务,他必须从各种各样的资料中进行筛选,对自己的观点取舍加工、组织整理,写成逻辑性强、有说服力的论文,向那些情趣相投却又十分挑剔的同学们宣读。确实如此,如果宣读论文的同学非常重视他所要做的一切,他一定会表现出某种轻微的紧张。然而,这种非正式的、友好的专题讨论的气氛,会深深地感染他,使他感到从来没有过这样强的洞察力和说服力。如果你也获得了这种宣读论文的机会,一定要充分地利用这次机会。至少,你会对一个题目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
在批判和评价其他人的论文的过程中,你也会获得同样的益处,但是你必须:
事先思考这个题目,阅读有关的资料。
根据指导讨论的具体方法和建议,积极参加讨论。
讨论结束后,简单总结一下发言人的主要论点及随后的讨论要点。
如果你和你的同学们觉得“官方”讨论的次数太少,没有满足你们的需要,那么你们可以自己组织讨论。指导教师不必总是亲自指导学生学习,学生们完全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学到很多知识。只要所有参加讨论的人都能认真准备,并且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讨论题目理解得并不全面,就没有理由担心他们是半瞎领盲人,糊涂对糊涂。只要人们愿意互相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讨论时就不会出现自言自语,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局面。
无论在指导讨论或专题讨论中,都可以指定一个学生代替指导教师做主席。这样做可以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形式,特别是当讨论组人数超12人时更是如此。他可以设法保证与会人都能够发言,阻止那些“超级明星”垄断会场,使讨论气氛融洽和谐。实际上,6到8名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最合适。如果人数过多,势必使参加者分成小帮,毫不顾忌地自己谈起来。作为讨论组的成员,每个人都应当轮流负责与讨论小组有关的事宜——安排讨论会,提交论文,主持会议,等等。
当然,学生也可以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互相学习。在走廊、小卖店,在乘汽车回家的路上都能进行有益的讨论。严格地说,你可能对这样的讨论毫无准备,但你也应该尽可能积极参加,而且要把出现的重点记下来。其实,无论在两个人的小组或多人的大组中,学生们彼此都会学到许多东西。你不久便会发现,有些同学某一学科掌握得比你好,你时常可以去找他们讨论课程,征求意见。同样,你也应该准备就你最擅长的课程去花点时间帮助你的同学。这不仅是帮助别人,在与同学交流心得的过程中,你的观点也会变得更加调理化,使自己受益匪浅。
● 1. 在第一次快速阅读本章后,你能回忆出其中多少内容?比如说,这里提到的两种讨论主要讨论形式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出本章提出的建议的要点吗?
把你记得的内容写成笔记。
(快速地)复习本章内容,再回答一次上述问题。然后,阅读本章小结。
● 2. 我认为本章篇幅很小,但提出了如何从讨论中取得最大收益的三个要点。这三个要点是什么?(如果需要,可再迅速浏览一遍本章内容。)
● 3. 这三个要点中,哪一个阐述最详细,给出了“重要细节”?
● 4. 最后一个问题:有收益的讨论的最低条件是什么?(a/b/c/d)
a. 一个指导教师和一个学生;
b. 一个指导教师和两个学生;
c. 两个学生;
d. 两个以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