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八角楼,第一感觉是小,而且矮,书桌正对着阁楼的侧窗,窗外是连绵数百里的井冈山,桌上摆着砚台、油灯。90多年前,寂静的深夜,借着淡淡的清油灯光,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时而望向窗外群山,凝神思考,时而提起墨笔,写写划划,纷乱的时局,就在这思考中渐渐明朗,重重的困难,都在这墨笔下逐一化解……

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身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井冈山,本是像梁山泊那样的草寇盘踞之地,在毛委员的经营下,成为共产党和红军的根据地。我原以为这里的红军将士是迫于生计才被逼进山的,细细了解才发现,王尔琢、夏明翰、曾志这些人,出身和经历都不简单,并非盲目的亡命之徒,不干革命,他们本可以富贵安逸,至少养活自己不成问题。

养活自己,是人之为人的最低要求,甚至,动物都知道想办法养活自己。这个社会就像一场自助餐,每个受邀而至的人,应该都可以吃饱肚子。

读高中时候,有个远亲家的小女孩,从初中辍学,看了电视上的美容美发培训广告,从几十里外,骑自行车来县城报名,母亲送她住校后,摇了摇头,自言自语:“美容美发?为啥不先上完初中?”我想,学会了这门手艺,在村里、镇上开家小店,可以养活自己了啊。

8月23日,@Akid被发现死在了东京的公寓里,年仅37岁,死因是营养不良导致的器官衰竭,也就是说,这位23岁就从武汉大学毕业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是被饿死的。

查了很多背景资料,我搞不明白,无论对现实有何想法,她怎么就不知道先养活自己?

10岁上大学,13岁考进北京工业大学读硕士,16岁考上北航博士,毕业后在宁夏师范学院教了两年书,辞职不干了,开始躺平啃老。张炘炀为什么不愿意自己养活自己?

所有的远大理想、所有的不甘平凡,如果没有“养活自己”这个基础,都是不成立的。除非你有像恩格斯这样慷慨的工场主朋友,否则,你必须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

我们的社会的确是很“卷”,但我们还没有到电影《寄生虫》里经济下行、即使身怀绝技也找不到工作的时代。只要愿意,自己总可以养活自己,关键的是,要迈出第一步。

有一次在熙悦天街吃饭,餐厅新招了一男一女两名服务员,应该都不到20岁。一名老员工给他们讲规矩,上班时间不能玩手机,去厕所不能太久,等等,两人忸忸怩怩,时不时缩着脖子,望向对方,憨憨地笑,而看别处时,眼神总是怯怯的。也许一个月之后,这两个年轻人就可以熟练地招呼客人了,他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流水线上的小组长,只要认真做事,学会怎么带班,即使没混上高端的圈子,回到本县、本村,那也很可能是十里八乡的场面人,管点村里的闲事,养活自己也不成问题。

在人生这场自助餐盛宴上,你得自己照顾好自己,没有好菜的时候,先吃差一点的,总之,不能把自己饿死。

在各种不利的局面下,中国共产党怎么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革命事业成功,其答案就在井冈山。有决心、有勇气、有办法,井冈山精神值得每一个想做事、敢做事的人认真思考、反复回味。

肯吃苦、能挨饿并不能使人走出困境,如果发现养活自己已经成了问题,或者觉得自己应该更加自由,那不妨像毛委员这样,夜深人静的时候,认真分析一下自己的处境,写一篇《我为什么无法养活自己》,或者《我怎么才能更加自由》。

如果发现脑子里一团浆糊,无从下笔,或者,实在找不到出路,那就像朱老总那样,读几页《三国志》也好。

朱德读《三国志》批注

朱老总当年是跟着蔡锷打仗的,36岁干到云南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后来辞职参加革命可以说是“自找苦吃”。

我一直都不能理解,朱老总这样的人,究竟为什么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