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在很多视频里反复提到《理想国》,就找来翻了翻,这本书的情节并不难懂。需要注意的是,和苏格拉底辩论的,都是讲道理的聪明人,如果对方不讲道理、不讲逻辑呢?

我还挺喜欢安倍的,想了想原因,我更喜欢的可能是那个大家吵吵闹闹但是还能坐下来一起合作和发展的美好时代。 (@keaising)

多年以前,还在上大学,在一趟绿皮车上,有一位居士盘坐在拥挤的软座上,向周围的人传授佛法。有人实在忍不了聒噪,提了几个问题,试图让她自己发现其中的矛盾而闭嘴。这位女居士精神大振,立刻进入战斗状态,更加高声宣扬她的理论,无非向善必要好报,作恶不得安宁之类,佛道混杂,却洋洋自得、沾沾自喜。有更多人加入战斗,但居士毫不畏惧,一路高声喊喝,其实是一派胡言,充满了诡辩,没有任何思想。新冠病毒以来,某著名中医专家(张伯礼)频频亮相,一旦有质疑,不等问题问完,就急于辩驳,其战斗状态与此居士颇为相像。

试着想想,小朋友和你讨论1+1的问题,如果他坚持说等于5,你还会脸红脖子粗地急于争辩吗?估计你只会一笑置之。

他永远都不会跟你吵架,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讲道理,包容到让你自己觉得低俗、自卑…… (《遥远的救世主》)

网上总是有喋喋不休的论战,而且看似个个理直气壮。

截止2019年,全国小学学历人口占比23.54%、初中学历人口占比34.71%、高中/中职学历人口占比16.52%,本科/大专学历人口占比12.97%,研究生学历人口占比0.6%。

有大把时间在网上瞎扯淡的,恰恰是那些占大多数的低文化群体,他们终日忙于生机,缺乏常识,阅历不足,没有独立思考的基础,无法形成自由的思想和人格,非常容易受到网评员、职业水军的诱导而偏执于某一观点。

其实,公共管理和工业技术一样,是需要专业技能的,为什么大家默认普通民众天然具有足够的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呢?比如修一座桥,如果在网上讨论选用什么材料,采用什么结构,很难有什么结果。只有把这件事交给工程师,勘测、设计、校核、出图,才能组织起施工队,真正干起来。同样,组织大家防疫、抗旱、灭火,也应该交给有技术的专业人员去做。

不幸的是,专业经验和直觉经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当专业行为超出“小粉红”们的直觉和理解能力时,网络暴力将如洪水猛兽般失控。

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最有用的三种教育方法是:阅读、自由、身教。知识就是力量,掌握知识并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人是有力量的人。不要妄图去唤醒任何人,每个人读过的书、犯过的错、走过的路、爱过的人,都不一样。你想说明白讲清楚的,需要跨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背后的认知水平、智商、教育、阶层、信仰等鸿沟。 (@bqB9Ml6aFloKS2F)

如果法律和正义无力保护这些真正想解决问题的技术人员,避免争论,就无奈地成为他们最后一道防线,——再往后退只能是无所作为了。

I’m at the stage in my life where I keep myself out of arguments. Even if you tell me 1+1=5. You’re absolutely correct, enjoy. (Keanu Reeves)

遇到认知差距云泥之别的,千万不要争论,对他所说的话就扔一句:你说的对。然后转身离开就行了,多说一句你就输了。 (@bqB9Ml6aFloKS2F)

《辛亥年》、《民国的忧伤》记录了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宪政历程,百年前在争论的议题,现在仍在继续争论,百年前在筹划的大业,如今仍未达成,百年来,革命家、改革家们前仆后继,何以如此“无所作为”呢?

海鹏为自己写的这些文章定位为“我仅存的志向就是重申常识”,他很谦逊地说:“重申常识这种事,做起来一百年也不够,可它没什么难度,未必专需要谁做。”但我是一个编辑,我知道找到一个睿智、幽默的专栏作家可能并不会太难,但是找到一个能如此尊重并且理解汉语,还能优雅运用的人基本上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只是希望在这些唠叨当中常识多一些,创意少一些。一个基本规律是,一个社会的常识越多,妄言就会越少。妄言少了,妄为才会少。妄言只令人心烦,妄为才令人忧虑。

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在一个缺乏常识的环境下一些缺乏常识的人既对自己的能力自信满满,又对自己的价值体系坚信不疑,还对自己的道德激情深感自豪。倘若这些人大权在握,就会导致广泛的悲剧,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倘若这些人是普通民众,那么祸乱会小一些,只会导致智慧湮灭——智慧这东西我们肯定有的是,要不我们怎么会总是随手就毁灭那么一些呢? (《佛祖在一号线》)

如果有足够的人拥有足够的常识,能够看懂公共事务管理的意图,就不容易被蛊惑和欺瞒;如果大家都具有充分的自由意识,被赋予权力的人就无法滥用手中的权力。

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这样说无论如何都不过分,那就是,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JunZhan12743255)

既然强权无法结束强权,力所能及地做些身边小事唤醒自由意识,也是一种努力:以包容的心态,去传播常识。

传播常识,最重要的是真诚、具体,不要故弄玄虚,不要制造焦虑,不要针锋相对,不要长篇大论,倾听、包容、设身处地,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具体的问题、完成具体的事,就会有人听你讲话。

政策辩论就是国民教育最好的机会。参与辩论者必须把他/她的观点和内在逻辑梳理清楚,传递给民众,从而提高自己认识和执行能力。民众也可以知道自己支持或反对的候选人的优缺点,不会期望过高,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动荡。 (@gl2015busiless)

心平气和地倾听、倾诉,对不同的意见,你又何需急于辩驳呢?如果你知道自己是对的,只会“居高临下地包容”,耐心地把事情做完;如果你不知道谁是对的,不妨认真倾听、思考,看一看到底谁才是讲道理的;如果你发现有人总是罔顾是非,随他去吧,他自有他的立场和使命。

不能讲真话的时候,就少讲点假话。什么都不能讲的时候,就讲点笑话。 (@straysmallcat)

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 (卡尔·荣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