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挣钱的企业家,思路确实清晰。

1. 关于团队成员

人是首位的,只要能留住人,事情就能做下去,团队就能活下去。

人都是要为自己考虑的,团队也要为成员考虑,不能只靠成员的所谓“奉献”精神,为优秀人才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有利的发展环境,是国家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比外国高很多”。

团队成员的价值在于完成分派给他的任务并反馈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如果他能够持续、出色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这本身就体现了他对团队的热爱和负责。如果他只是喊口号而一无所成或者只是批判而无具体作为,他的“热爱”对团队又有什么作用呢?

对于团队成员而言,执行力是第一位的,坐而论道,不去做事,是不会有结果的,其所论之道,往往也是没有价值的。几年前,任正非曾开除过一个上“万言书”的新员工,原因可能就在于此人做事不够,所论泛泛无用、脱离实际而急功近利。

团队成员如果不能完成分派下来的任务,不能为团队创造价值,就应该离开,勉力而行,既不利于团队也不利于个人。

2. 关于做事

“热血沸腾、口号满天飞,最后打仗时不行也没用,最终要能打赢才是真的。”这是最简单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道理:把事情做完、做成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淘宝的成功,马云的人生哲学一文不值。

面对巨大的压力,需要冷静,冷静地分析和分解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压力面前闹脾气,影响判断力,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华为虽然有连续性作业管理的准备,但是面对一个服务器、基站,涉及的零部件太多了,您的乐观来自于哪里?”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反映的就是普通人面对复杂任务时的无力感,而任正非的回答则干脆利落:“把问题梳理出来,每个存在的问题都要去解决。”这个过程就体现了团队领导在面对压力时分析、分解问题的能力。

3. 关于团队的对外合作

保持开放,争取可以合作的力量。这一点涉及的东西非常多,比如华为很克制地只做通信及周边,比如研发的同时和相关同行保持合作,比如形成自己的行业优势等等,有所不为,有所取有所予,“把草留给羊,狼只吃羊”,才能争取到其他团队的尊重、信任和支持。

“自主创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更像一种精神,而不应该是行动,如果每样东西都要重新做一遍(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本质上是不自信,担心被别人孤立,而预先自我孤立。理智地做法应该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大可不必担心被孤立,只要能买到更好的产品,就买来为我所用,同时也要保持敏感和警惕,培植必要的“备胎”。

高铁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就是靠国际合作,不管日本、德国,只要东西好,价格合理,就买来用,在做事的过程中,自然就有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创新是做事的技术手段,是做事的副产物,而不应该成为追求的目标。以前搞中华之星、搞飞机强调“自主创新”,显然不如买来的高铁成功。

团队领导应专注于团队在做的事情,而不是急于树立某种形象,团队的形象最终是会通过其产品和实力来展现的。

4. 关于基础科学

基础科学很重要,但这几乎只能由国家来解决。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评价是有问题的,基础研究只要在持续进行,积累的数据和人才就是成果,所谓试验失败,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偏离预期而已,但是由于外行的介入,使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变得非常复杂,最终导致研究的功利化,拉经费、发论文成了基础研究水平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几年前在知乎上曾经发过这么一段话:

“基础研究一般都是学校或者研究所在搞,这些机构培养人输出人,这些人可以继续搞基础研究培养人,但多数都会进入公司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人才就是这些基础研究的副产品吧。不过,基础研究投入大产出少效率低也是事实。发布于 2012-06-16”

5. 关于资本、专注和哲学

有资本介入的企业,很可能被资本支配,导致过分追逐短期利润。这个问题应该是可以化解的,但任正非对自己的团队没有信心,也可能是不愿在这方面分散精力。

“我的主要精力是研究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和关注世界相关领域技术,确定我们战略上哪些有错误的。……我对社会无法评价,我也没有精力去研究国内其他企业。”这体现了一个团队领袖的专注力和判断力,心无旁骛,有所不为。

关于所谓“华为哲学”的回答,反映了好几个问题。比如对这些粗制滥造地成功学,他们也算是靠华为挣些小钱;比如团队领导不应该赋予团队过高的社会期望,作为企业,第一要务是取得成功,也就是活下去,挣到钱;比如关注成员做事的成果,对于做事的过程,不过多干预。

(去年看了任正非答记者问(2019年5月21日)后有感而发,未改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