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各个层面都提倡创新,打出了很多口号,“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甚至煞有介事地发表和出版了很多论文、专著,对创新进行了分类,整理了很多套创新的方法,教人怎么进行创新。

接受了太多空话、套话、大话之类的教育,我们已经忘记了口号再亮也只是口号。

实际上,几乎所有创新性的成果都不是为了“创新”而搞出来的,只是在做产品、搞研究过程中,为了解决难题而想到的新办法,发现的新东西。

福特汽车发明流水线的故事被作为一个经典案例反复引用,用来论证创新的重要性。福特的元老级人物理查德·克罗尔(Richard Kroll)参与了流水线的开发,但他却说:“我真的不知道把整辆汽车搬上移动装配线的想法到底是谁提出来的。”最早的T型车有一千多个零部件,装配工人把这些零部件分门别类地放在固定的工作区,而把汽车底盘放在一个装有万向轮的木质平台上,人推着平台走,按照生产流程到特定的工作区完成相应的装配工序。后来,工人们发现,与其人跟着平台走,不如把人固定下来,只让平台移动。这种做法很快就被车间的管理人员发现和采纳了,他们重新把所有操作细分为时间均等的若干工序,进一步提高了效率,流水线就这样水到渠成地诞生了。

可以看到,流水线并不是被刻意创造的,甚至装配工人和管理人员都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发明了什么,他们只是为了尽快完成生产任务,想办法节省时间而已。

还有人考证发现,早在美国内战前,屠宰场已经按照屠宰、分割、加工等流程,把工人固定在不同的位置上,每个人负责一道工序,反复进行相同的操作,俨然就是流水线作业。

“人们突然顿悟,发明了微处理器”,这样的时刻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戈登摩尔说:“(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真正的发明。技术突破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每个人都在说,这件事总有一天可以做到,现在终于有了可能。” (三位一体)

一线的工程师会尝试各种手段,解决所遇到的难题,包括技术难题和非技术难题(如效率、成本、品控等)。他们针对这些难题给出的技术路线通常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往往是现有的可靠技术的重新组合,所谓的“创新成果”只是后来的总结、提炼,而并非最初的目的。

工程师们只喜欢那些他们能解决的问题。(技术的本质)

即使氛围宽松的科研领域,研究人员也有各自的研究路线和方案。他们在大量枯燥的实验数据积累或理论推导过程中,发现了诸如“超导体”、“碳纳米管”、“石墨烯”、“超材料”之类的新东西,但这个过程并非因为研究人员具有“创新思维”,而关键在于如实记录、分析所得数据和结果,才发现了现有理论的不完整、不协调。

创新是手段,是结果,无论如何都不是目的,反而是技术的整合推动了创新成果的产生。至于所谓自主知识产权,只是市场化的创新成果而已。

让老爷们去谈理论,对于工程师而言,解决现实、具体的工程问题,就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