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想到的未来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未来。

最近几年有几个炒的很热的概念,比如石墨烯、超材料、3D打印之类,还有区块链、深度学习、云计算更是无孔不入。

这些东西的发展、应用也许并不会像预期的那样。

就说4G网络吧,4G应用之前我们预想的是上网更快了,看视频更方便了,打游戏不卡了,可是没有人想象到视频直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这些东西,我们对未来的预见显得多么浅薄。

B站视频:有多快?5G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实体验

其实技术的发展往往是偏离预期的,比如UNIX:

1965年时,贝尔实验室(Bell Labs)加入一项由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的计划;该计划要建立一套多使用者、多任务、多层次(multi-user、multi-processor、multi-level)的MULTICS操作系统。直到1969年,因进度太慢,MULTICS计划被停了下来。当时,Ken Thompson(后被称为UNIX之父)已经有一个称为Space Travel的程序在GE-635的机器上跑,但是反应非常慢,正巧被他发现了一部被闲置的PDP-7,Ken Thompson和Dernis Ritchie就将Space Travel移植到了PDP-7上。

MULTICS其实是”Mult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ervice”的缩写,1970年,那部PDP-7只能支持两个使用者,Brian Kernighan就开玩笑地称他们的系统其实是:”UN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ervice”,缩写为”UNICS”,后来,大家取其谐音,就称其为”UNIX”了。1970年可称为”UNIX元年”。

1971年,Ken Thompson申请到一台PDP-11/24的机器。于是Unix第一版就在这台PDP-11/24的机器上完成了。这台电脑只有24KB的物理内存和500K磁盘空间。Unix占用了12KB的内存,剩下的一半内存可以支持两用户进行Space Travel的游戏。

1973年,Ken Thompson和Dennis Ritchie感到用汇编语言做移植太过于头痛,他们想用高级语言来完成第三版,一开始他们想尝试用Fortran,可是失败了。他们整合了BCPL(Basic Combined Programming Language)形成B语言进行开发,但还是不能满足要求,于是就改良了B语言,这就是大名鼎鼎的C语言。Ken Thompson和Dennis Ritchie成功地用C语言重写了Unix的第三版内核。至此,Unix这个操作系统修改、移植相当便利,为Unix日后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Unix和C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C与Unix很快成为业界的主导。

政府也会因误判而搞出一些奇怪的政策:

在我看来,我们一些产业政策的效果,有时候并不见得需要几十年,也可能几年就看出它的无能和失误。已故的中国经济学家桂世镛曾经是我的领导,他后半辈子主要是在国家计委工作。他生前,大概是1997年,曾对我深有感触地说:“我在国家计委工作这么多年,对有些事情有很深的感受。比方说,过去认为中国人永远不能用空调,中国人永远不能发展易拉罐,中国人更不能人人有汽车。当时认为几乎是应该铸成个铁牌子,插在计委门口的,认为这是要后人永远遵循的铁的规律。用铁铸成个牌子,铁卷丹书,以后永不讨论。现在想起来多么荒谬。”

那些年,每年要出厚厚的一本产业政策,每年还要发无数的红头文件。我清楚地记得,曾经发过不准发展易拉罐的文件,不准发展铝合金门窗的文件,不准发展空调的文件,不准发展家用汽车的文件,不准这样那样的文件不少。现在看来,文件当然是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作为官员如果坐在办公室里去计算,确实觉得这些是不可能发展的。比方说易拉罐,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几十亿美元。官员们这样计算,如果中国发展易拉罐,早期的易拉罐是要用进口的铝薄板的,人人消费易拉罐,国家的外汇怎么可能用来买铝薄板?再比方说空调,坐在办公室就可能想,大家都用空调,那要多少电?建电厂的钱在哪里?建了电厂要挖多少煤?建煤矿的钱又在哪里?建了煤矿,要建多少铁路才能把煤运到电厂?又要多少钱建设输变电线路把电送出去?生产空调当时需要进口压缩机,外汇从哪儿来?然后中国人的收入,什么时候才可以买得起空调?建了空调厂以后,空调卖给谁?

坐在办公室里的官员,即使有再丰富的想象力,也永远想不到现在城市家庭空调是如此普及,想不到中国人很快就喝上易拉罐的饮料,在大城市,家用汽车也有相当的普及率了。所以我觉得可能还是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市场以后,政府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管理理念以后,产业政策才可能起一点点补充市场不足的作用。

在这些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把产业政策作用估计过高,而且无所不包,可能要不了几年就能看出它的错误,并且为此付出代价。

——李剑阁06年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时在一次研讨会上所讲

也有令人尴尬的闹剧:100多年前,伦琴发现X射线后,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布朗洛宣称发现了N射线,包括一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众多学者也纷纷附和,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展示各自对N射线的研究进展。一年以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伍德才终于证实了N射线不存在。

关于未来的科幻,不是太肤浅,不过瘾,就是太魔幻,不科学。

我觉得,还是少一些“瞎想”,做一点工作吧,因为,科研比科幻更具魅力,或者说“魔力”。